关注 | 欧阳明高:2035年新能源汽车将成为主流

发布时间:2020-02-03 浏览次数:279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 欧阳明高

 
国际竞争就在眼前,优胜劣汰 将推动新能源汽车时代早日到来。国家新能源汽车规划目标2025年达到 25%,2035年成为汽车的主流,这个 目标不是纸上空谈。
 
 
三大方面看趋势
未来发展靠三点
 
   我认为,要从降低总成本、性能再升级、功能多样化这三个方面看纯电动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5年电池仍有下降空间,打开电动汽车私人化市场至关重要。此外,对于中国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已有的政策讨论基础上,解决充电基础设施相对于电动车发展总体滞后遗留问题,与电动车同步快速发展问题。同时解决电池回收利用问题。
 
首先,总成本必须突破。总成本指电动汽车的总拥有成本,相比燃油汽车实现成本平衡甚至更低,就要有突破。
 
第二是百公里电耗。根据工信部检测的电耗,可以看出,自2015年来,电耗普遍下降,而且变化的幅度在收窄这是很好的现象。
 
第三是续驶里程。据麦肯锡的统计分析,在同样续驶里程的电动车中,中国的电动车是最便宜的,反过来说,我们的品牌溢价能力偏低。
 
那么,接下来我们该这么做呢?
 
第一,要优化家用电动汽车不同车型经济合理的续驶里程范围。性价比拐点到达的时间顺序是不一样的,越短里程的越容易先到。
 
第二,性能还需再升级。首先是新一代电力电子,其次就是性能再升级——电解质的技术进步。
 
第三,功能多样化,三V一体,即V2G、V2H、V2X,就是建筑、车辆、电驱系统一体化。三化一体,除了现在的电动化,还有能源的低碳化、系统的智能化,这是蓝海。所以新能源汽车具有智能终端交通工具、能源装置的多重属性,如果到功能多样化阶段的时候,客户反而需要多装电池,这样总成本反而降低,因为他可以利用电池作为储能,给电网放电,以获取收益。
 
立足当前,我认为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个是充电基础设施,本质是资助国家新一代能源基础设施;另一个是电池回收利用,本质是资助补贴环保,这是有道德制高点的。
 
插混受青睐
“同轴混联”成主流
 
 
中国特色的可充电式混合动力,我们叫纯电型插混。所谓纯电型插混,就是电池SOC从100%到30%之间就是纯电动,50km是底线,电量下降之后就进入混合动力,就是像常规混合动力一样,可以是并联、可以是串联、可以是混联,这就是中国的插电混合。
 
2019年,在20—50万区间的车中,插混类型的车卖得比较好,主要原因首先是政策对插混的“友好”使得它相对于常规混合动力来说,更有市场竞争力,对客户来讲也有很好的安全性、性价比、便利性、车辆残值等。但是到2030年,纯电动总拥有成本会跟插电混合动力打平甚至比它还好,这是未来趋势。我们认为,可充电混合动力总拥有成本会先上升,然后再逐步下降,到2025年左右会到达高峰。
我特别要介绍本田的电动平台化战略。本田曾经尝试过做混合动力,最后决定集中做串、并联。其实,城市里基本上都是串联,而在高速公路普遍是并联。中国商用车以前也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混合动力,最终“同轴混联”(本质也是串并联)成为主流,对此,我建议平台趋同、部件共享、成本最优。
 
氢燃料电池技术脱颖而出
2035可达百万
 
关于氢能燃料电池,从固定式储能角度看,氢能有几个优点:第一,储氢比电池储电要便宜。第二,跟储电有互补性。第三,与电比,氢相对作为一个商品属性会更好。第四,储运方式灵活多样。对于氢能来说,储能非常重要,因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将来会很便宜,储能的成本反倒会占很高的比例。所以看一种储能方式好不好,要看全链条,也就是可再生能源生产、运输、储存、利用全链条成本。
 
从长期看,当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比例足够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足够低,储能成本在可再生能源制、运、储、运全链条综合成本中占比足够高,燃料电池的效率也足够高,这样一来技术经济性就很优异了。但这需要科学技术的新突破,战略思维的新理念和商业化的新模式,这个需要时间。目前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现实挑战还是氢能燃料电池全链条的技术经济性。
 
氢能是今年的热点,很多人说今年是氢能的元年。EV纯电动就是电池+电机,燃料电池是氢气瓶+燃料电池+电机,当然还要辅助电池、散热器,储氢肯定是低于储电的,这个成本差会随续驶里程的增加产生一个总成本优势,减掉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成本,得出的里程就是两者的平衡点。氢燃料电池动力更适合长途大型高速重载替代柴油机,锂离子电池更适合替代汽油机。
 
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下一个目标重点是冬奥会的氢能示范,2022年冬奥会有几千辆燃料电池车,因此,明年一年要建二三十个加氢站,生产几千辆车,这是现在最重要的,如果这仗打得好,氢能汽车后面的发展就会顺利了。
 
鉴于多种技术路线呈现“你追我赶”的态势,氢燃料电池技术要脱颖而出,必须在2035年达到百万量。那么,面向2035氢燃料电池有哪些瓶颈呢?我想有三个,分别是车载储氢、加氢站数量、燃料电池经济性。实现氢能战略要简化、要聚焦,只有绿氢才有合理性。氢能储运也要发挥绿氢给我们带来扬长避短的机遇。
 
现实是有挑战的,但是也有市场突破口,若不能全方位商业化,实现局部市场商业化也是可以的。“主攻绿氢,创新引领;突破瓶颈,示范先行;安全为本,有序推进。”这是我对燃料电池的建议。
 
(本文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的演讲速记整理而得,有删改,未经本人审阅。)
 
来源:《新能源汽车报》
九紫新能【JZXN】
1.48美元 -0.04 (-2.63%) 2024-12-28 06:34:24